close
在學習心理治療的過程裡,「問題」是大家所專注的地方。我們分析、探討、瞭解它背後的種種成因,追塑問題的起源與過程,詢問當事人兒時的細節。但是人的那種匱乏感受仍舊存在,明白問題打哪兒來似乎並沒有讓療癒完整。這就好像有人說到身體不適,透過種種的瞭解發現是缺乏飲水一般。明白了問題的來源,但也唯有攝取適當的水分,身體才能回覆安康。
心靈的療癒有著同樣的歷程。人類心靈所需的那股淨水,就是愛。打從我們出生開始,就渴望著身邊能有更多的愛。新生兒會大聲地要求旁人的關愛與注意,他們表現得理所當然。但是小我卻告訴我們,我們不值得、我們不夠好、我們留不住。當小我的言語根生地固,人們為了保護自己,反而生出了許多讓自己得不到愛的動作。
有的人認為自己不夠好,而乾脆否定對愛的渴求,或是持續以行動證明自己不夠好,才能讓自己的心不會失望。有的人認為自己要做得夠多、夠好,才能贏得愛,於是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來表現自己。也許是過度投入工作,也許是過渡為他人付出,但往往獲得的是更多的工作量,以及他人更多的要求。也有些人害怕談論自己的渴望,於是選擇壓抑和遺忘。
這些反應都讓我們遠離愛,卻也是人之常情。這是人們對於小我的聳動語言所做的防衛,也只是希望讓自己好受一些,少些失望,少些對自己的責難。
也因此,傳統心理治療的分析技術幫我們看清自己逃避的,其實就是對愛的渴望。而最終,在我們坦然面對自己時,可以大方地宣告:愛就是我的療癒之藥。於是我們能真正對愛開放,接受也願意給予,使愛流動在每個人之間。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