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Grief),或是哀悼,是一個泛指失落發生時的情緒、思想、行為的詞。會引起悲傷反應的失落包含各式各樣的失去,例如親朋好友的死亡、分離、離婚、失戀、分手、遺失重要物品、寵物的死亡或送養、失去工作、墮胎、失去身體的部分器官等等,都會讓人有悲傷的反應。也可以說生活中的改變,就會引發悲傷。然而依據失落的對象事件的不同,悲傷反應的強度和時間也會不ㄧ樣。就以死亡來說,若我們失去的是至親好友,所需要的悲傷時間就可能比失去ㄧ位工作上不大熟的同事要來的長。突發的失落,例如意外死亡、自殺、或是無預期的分手,因為難以接受,也可能會引發較強烈的情緒。相對來說,合乎預期且關係較為淡薄的失落,帶來的悲傷通常較小。
悲傷的反應大致上可以分成三類,情緒、認知,與行為:
在情緒上,悲傷的人ㄧ開始往往會有震驚、麻木、難以相信、或是不知所措的感覺,因為失落發生時我們仍需花時間處理,故ㄧ開始未必會感到難以承受。接下來,傷心、痛苦的感覺會慢慢湧現。有些人會覺得憤怒生氣,質疑老天,或是相關的醫護人員。有些人會覺得自責,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才使得這個失落發生。對某些人而言就好像經驗了情緒雲霄飛車,有時好好的,下一秒卻跌入谷底。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依失落的不同和經驗的人的不同而有差別。
悲傷對於認知思想上也有很大的影響,常見的反應是容易忘東忘西、原本熟悉的事務突然不知如何處理、一直回想和失落有關的回憶、腦中有許多的自我對話。很多人也開始對於未來產生負面的想法,對自己的決定感到遲疑,不確定是否可以勝任原本駕輕就熟的工作。
行為上的影響包含了睡眠習慣的改變,例如變得淺眠,容易睡睡醒醒,失眠,或是不願意從睡夢中醒來。飲食習慣也可能改變,吃不下或是一吃東西就不舒服。有些人會變得想要獨處,有些人則變得很怕寂寞。原本很有衝勁的人可能會變得鬱鬱寡歡,失去積極性。
這種種的反應都是正常的,若是較小的失落,悲傷反應大概幾星期到幾個月就會慢慢消失,若是重大的失落,譬如近親的死亡,可能需要一年的時間悲傷才能慢慢淡去。無論每個人所需的時間,或是表現悲傷的方式,都是需要被尊重的。悲傷是很個人化的事情,不需要比較,而需要被瞭解。我們都不希望有失落發生在生命之中,但是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也因此我們給個人都要學習接受並表達悲傷,讓我們的生命可以持續發亮。
- Feb 21 Thu 2008 18:49
悲傷(Grief)與悲傷反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