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看到了一篇文章,作者寫下了一段話:我明明有家的,還是我跟先生打拼賺錢買的。但是即便我在家裡,心裡頭還是有種好想回家的感覺。可是我明明已經在家啦,怎麼會這樣?」
很久沒想到「回家」這個議題了,這幾句話讓我回憶起第一次從美國回來的時候。那是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躺在曾經躺過好多年的床上,盯著那從來沒有變過的天花板,卻不知道自己在哪裡。我還記得在一個以家為主題的心理劇團體中,我亦是哽咽地說好想回家,卻完全不知道家在哪裡。是爸爸媽媽的家?是美國暫住的公寓?還是小時候曾住過卻已賣掉的房子?
真正感覺到回家是在老師Cicelia蓋在車庫上的工作室。那是一個溫暖安靜,卻稱不上家的地方,但是Cicelia 的歡迎與接納,以及那句welcome home,竟那麼輕易地就讓我產生了回到家的錯覺。後來,慢慢明白,想回「家」不一定是那個物質世界中的某個房子,而是內心中歸屬的地方。
現在我幾乎不問「家在哪裡?」這個問題了。一是有幸可以和先生建構一個我們的家,沒有什麼裝潢,可是是我自在的天地,有我愛的人居住。其二,或著也是更重要的,是每天與高我連結的靜心。當我與較高自我連結,感受到宇宙廣大無限的無條件之愛時,我再也不需要問家在哪裡。因為憑藉著這愛,我就已經回到家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