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了要讓情緒維持在平穩,並進一步達到歡喜自在,洛依‧馬提納這位縱橫自然醫學領域的大師,提出了一個關於快樂的理論,來解釋人人都想要的快樂的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顯示了人類進化的方向,當我們越能熟悉並覺查自己處於哪個層次並學習適當的方式,我們就可以選擇要不要改變在當下產生快樂的來源。
第一個層次是競爭式的快樂:這是以比較而產生的快樂感,當你覺得自己勝過他人,或是他人的遭遇比自己更慘的時候而產生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建築在外在條件上,也是把快樂的選擇依賴在事情的結果。
最近的新聞就報導了這樣的事件。同一條街上的商家為了競爭,而紛紛舉行促銷活動。商家A率先買一送一,商家B不甘示弱,打出了買一送二的優惠。商家A更不甘心了繼續推出買一送三,而商家B為了要打倒對方,不惜推出更多的優惠。這樣持續了一陣子,商家A的優惠已經推到買一送八,也終於讓商家B敗陣下來。但是早在買一送三的時候,雙方就已經沒有利潤可賺,但是為了鬥倒對方,仍舊賠了本地拼下去。
鬥倒了商家B的確讓商家A欣喜了一陣子,感覺自己獲得了勝利。但是勝利帶來的快樂並不持久,早晚他都會遇到另一次的競賽,而遲早都會造受到被擊敗的痛苦。這一個層次的快樂是短暫的,也往往無法操控在自己的手中。因為即便自己可以努力再努力,卻也永遠都有比自己厲害的對手。
在這個層次的一些人,則是以毀滅式的行為來讓自己感到優於他人。例如傷害別人來贏得勝利,或甚至傷害自己來得到同情的勝利。
停留在這一層次中,自我的價值都建築在競爭之上,必須時時刻刻都處在競賽中,並且要能獲勝。這樣的生活是戰戰兢兢的,甚至具有毀滅性。當對方並沒有落敗,或是得到這些人所認為應有的懲罰,仍舊無法快樂起來。也因此,這個層次的人也容易變得刻薄與冷酷。
第二層次是條件式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視更為常見的形式,能量的層次也比競爭式的快樂高。條件式的快樂是達到某些條件人才會覺得快樂,在這個層次的人常有的思考方式是:如果……我就會覺得快樂。例如如果我考試第一名,我會覺得快樂。或是要如果我在幾歲結婚、有多少月薪、孩子要聽話、要有曼妙的身材、或是要保持青春美貌等等,我才會覺得快樂。
條件式的快較不會像第一層次的人那般,為了快樂而蓄意傷害他人。但是仍舊將自己快樂的權力交給了外在世界來決定。有時候,因為知道這個條件設得太高,會做些調整,但也難免有委屈和不滿。
而無論這個讓自己快樂的條件是什麼,未達到會覺得不悅,達成了有了快樂,但是仍不長久。因為條件會改變,並且隨著達成而往上修正。例如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會感到快樂,但當這個條件達到了,快樂也就漸漸消失。接下來就會在設定下一個條件,接著又是下一個。雖然大部分人都習慣於這樣的模式,卻不是長久快樂的保證。
第三個快樂的層次是無條件的快樂,也就是孔老夫子說的無入而不自得。在這一個層次,人的心保持在內在的靜心點(still-point),也就是真正的與自我連結。此時,快樂來自於覺知到每一個生命的美好,明白這世上的一切都是外在的幻象,知曉沒有所謂的失與得。這種沒有條件的快樂,是接受外在的好與壞,接納我們處在這世間會感受的不悅或舒適。接受自己是個會犯錯、會受傷的血肉之軀,而在塵世的紛擾中仍時時與內在的神性保持連結。
當我們可以超越條件式的快樂,而在任何時刻都感到自在與安穩,我們也可以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最大。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能量灌注在愛與關懷,而不用再追求短暫的快樂。同時,我們能帶著這分安適,以同樣充滿愛與關懷的眼光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也讓他們的美好得以展現,與自我產生連結。
這三個層次是我們都有機會經驗到的,但是大多時候我們會停留在第二或第一層。想要常駐於無條件的快樂之中,需要的是規律的練習與承諾的意願。而我們可以從接納自己做為一個開始,接納自己的脆弱與堅強、力量與無助,接受自己的善與惡、優與劣。從這兒開始,我們會慢慢靠近內在的自己,也邁向無條件的愛與快樂。
第一個層次是競爭式的快樂:這是以比較而產生的快樂感,當你覺得自己勝過他人,或是他人的遭遇比自己更慘的時候而產生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建築在外在條件上,也是把快樂的選擇依賴在事情的結果。
最近的新聞就報導了這樣的事件。同一條街上的商家為了競爭,而紛紛舉行促銷活動。商家A率先買一送一,商家B不甘示弱,打出了買一送二的優惠。商家A更不甘心了繼續推出買一送三,而商家B為了要打倒對方,不惜推出更多的優惠。這樣持續了一陣子,商家A的優惠已經推到買一送八,也終於讓商家B敗陣下來。但是早在買一送三的時候,雙方就已經沒有利潤可賺,但是為了鬥倒對方,仍舊賠了本地拼下去。
鬥倒了商家B的確讓商家A欣喜了一陣子,感覺自己獲得了勝利。但是勝利帶來的快樂並不持久,早晚他都會遇到另一次的競賽,而遲早都會造受到被擊敗的痛苦。這一個層次的快樂是短暫的,也往往無法操控在自己的手中。因為即便自己可以努力再努力,卻也永遠都有比自己厲害的對手。
在這個層次的一些人,則是以毀滅式的行為來讓自己感到優於他人。例如傷害別人來贏得勝利,或甚至傷害自己來得到同情的勝利。
停留在這一層次中,自我的價值都建築在競爭之上,必須時時刻刻都處在競賽中,並且要能獲勝。這樣的生活是戰戰兢兢的,甚至具有毀滅性。當對方並沒有落敗,或是得到這些人所認為應有的懲罰,仍舊無法快樂起來。也因此,這個層次的人也容易變得刻薄與冷酷。
第二層次是條件式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視更為常見的形式,能量的層次也比競爭式的快樂高。條件式的快樂是達到某些條件人才會覺得快樂,在這個層次的人常有的思考方式是:如果……我就會覺得快樂。例如如果我考試第一名,我會覺得快樂。或是要如果我在幾歲結婚、有多少月薪、孩子要聽話、要有曼妙的身材、或是要保持青春美貌等等,我才會覺得快樂。
條件式的快較不會像第一層次的人那般,為了快樂而蓄意傷害他人。但是仍舊將自己快樂的權力交給了外在世界來決定。有時候,因為知道這個條件設得太高,會做些調整,但也難免有委屈和不滿。
而無論這個讓自己快樂的條件是什麼,未達到會覺得不悅,達成了有了快樂,但是仍不長久。因為條件會改變,並且隨著達成而往上修正。例如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會感到快樂,但當這個條件達到了,快樂也就漸漸消失。接下來就會在設定下一個條件,接著又是下一個。雖然大部分人都習慣於這樣的模式,卻不是長久快樂的保證。
第三個快樂的層次是無條件的快樂,也就是孔老夫子說的無入而不自得。在這一個層次,人的心保持在內在的靜心點(still-point),也就是真正的與自我連結。此時,快樂來自於覺知到每一個生命的美好,明白這世上的一切都是外在的幻象,知曉沒有所謂的失與得。這種沒有條件的快樂,是接受外在的好與壞,接納我們處在這世間會感受的不悅或舒適。接受自己是個會犯錯、會受傷的血肉之軀,而在塵世的紛擾中仍時時與內在的神性保持連結。
當我們可以超越條件式的快樂,而在任何時刻都感到自在與安穩,我們也可以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最大。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能量灌注在愛與關懷,而不用再追求短暫的快樂。同時,我們能帶著這分安適,以同樣充滿愛與關懷的眼光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也讓他們的美好得以展現,與自我產生連結。
這三個層次是我們都有機會經驗到的,但是大多時候我們會停留在第二或第一層。想要常駐於無條件的快樂之中,需要的是規律的練習與承諾的意願。而我們可以從接納自己做為一個開始,接納自己的脆弱與堅強、力量與無助,接受自己的善與惡、優與劣。從這兒開始,我們會慢慢靠近內在的自己,也邁向無條件的愛與快樂。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