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旅程中,無論身邊有多少人圍繞,總有些時候仍舊感到孤單。似乎這條路只能自己偊偊而行,沒有人可以明白。這次的曼陀羅課程,卻再一次地讓我經驗到,這旅程必然是要自己走,可是身邊總會有夥伴。我們像是許多條平行線,有時交會、有時分離,然後在下一段過程中又再度相遇。

這次曼陀羅的課程,有三位遠自馬來西亞的朋友參加,在十幾天的台灣之旅中,我有幸和他們共度四天的時光。這幾位夥伴一定曾見證了彼此生命的許多起伏,當有人落淚,或是轉變發生時,有一種瞭解和支持會在夥伴之間蔓延。而這三位遠道而來的朋友也成為其他人的啟發。另一位學員就提到,一直覺得自己的追尋之路是孤單的,但是看到有人願意跨國追求自我的成長,提醒了他這世上仍舊有許多和他相同的同伴。

是呀,我們身邊一直有邁向相同目標的夥伴,也許他們的樣子並不明顯,我們不一定明確知道他們的存在,但在某些機緣下,我們會辨認出來。而此時的感動,是盡在不言中。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意識提升,或是揚昇意識,或是意識覺醒(awakening),是許多深入自己內在,感受到除了肉身中的這個小我(ego)之外,人類還存在著一個超越的愛恨情仇的大我的人,所想要深入了解的.最近讀的這兩本書,對於意識的揚昇有絕大的幫助,然而這兩本書卻不容易讀完.因為ㄧ者,活在無意識狀態中的人,習於小我的操控,不會對這樣的書有興趣.二者是,當你想讀完者兩本書,甚至在過程中瞭解它,意味著你的覺醒愈強烈,也開始愈為自己負責,可能會跟小我產生拉扯.面對小我的拉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也可能牽動自己常年忽略的議題.但是,無論你能讀多少,能懂多少,都是很好的經驗.因為當你受到這兩本書的吸引,你已經開始在意識覺醒的路上.

一個新世界:喚醒內在的力量 A New Earth: Awakening to Your Life’s Purpose 
作者:
艾克哈特?托勒 
原文作者:
Eckhart Tolle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是八月的DECO雜誌專訪,以心理藝術的觀點來談居家空間的設計。採訪的文編很年輕,也很親切,還但帶了一位專業攝影師。文章寫得簡短清楚,大家參考看看。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海角七後這部電影,已經紅遍了大街小巷。這個星期去戲院看了,也覺得很感動,值得推薦。

這部片子在台灣強調激情灑狗血的影視圈中,算是清淡的口味。劇情中除了男女主角著墨較多,卻也同時帶入了許許多多小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在這部影片裡見到自己的影子,不輕不重地把每個人的心事都勾了出來,卻又不至於沈重到難以面對。也是這被鉤出的情感,讓很多人想一再回味,而一次又一次地進入戲院,聽說有人看了九遍呢。

看完這部片回到家,感覺心都柔軟了起來。打開電視見到紛鬧的新聞,突然覺得很難與之相處。因為這部片,心進入了一個私密的個人空間,只想細細品嚐那些被挑起的回憶,一點也不願意讓混亂的事件來影響。這部片也讓我們進入到人們的心中,看到桀傲不馴的青年、冷漠的單親媽媽、火爆的民代、跑了妻子的警員......等人的內心事界。似乎也提醒我們用溫柔的心去瞭解這些外表並不討喜的人們,原來都有許多的故事,也都值得人們的關懷。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Sep 09 Tue 2008 00:39
  • 回家

今天看到了一篇文章,作者寫下了一段話:我明明有家的,還是我跟先生打拼賺錢買的。但是即便我在家裡,心裡頭還是有種好想回家的感覺。可是我明明已經在家啦,怎麼會這樣?」

很久沒想到「回家」這個議題了,這幾句話讓我回憶起第一次從美國回來的時候。那是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躺在曾經躺過好多年的床上,盯著那從來沒有變過的天花板,卻不知道自己在哪裡。我還記得在一個以家為主題的心理劇團體中,我亦是哽咽地說好想回家,卻完全不知道家在哪裡。是爸爸媽媽的家?是美國暫住的公寓?還是小時候曾住過卻已賣掉的房子?

真正感覺到回家是在老師Cicelia蓋在車庫上的工作室。那是一個溫暖安靜,卻稱不上家的地方,但是Cicelia 的歡迎與接納,以及那句welcome home,竟那麼輕易地就讓我產生了回到家的錯覺。後來,慢慢明白,想回「家」不一定是那個物質世界中的某個房子,而是內心中歸屬的地方。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一直相信一句話:身體是最誠實的。身體會反映出我們最真實的渴望與企圖,也反映出我們內在的想法與動力。從覺察我們身體的感受和行動,也是認知潛意識的方法。

你一定有過這樣經驗,嘴裡承諾會做什麼事,身體卻總是沒有真的那麼做。也許是覺得哪裡不舒服,而無法做到所承諾之事。或是以忙碌為由,但實際是身體選擇了其他更想做的事,例如休息、和朋友出遊等等。換句話說,你沒做的事,即便用了多少理由來解釋,都只能說明一件事:你的潛意識不認同這件事的發生。

有時你會嘴裡不停抱怨,卻仍舊做了你嘴上說不想做的事,這說明了你的潛意識中認為需要做這件事。也許是在內心中,你有著罪惡感,或是需要被認同,或是擔心他人的評價,讓你去把不喜歡的事情完成。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鼓勵大家一起做公益慈善活動(這同時也符合吸引力法則的要點,當你能夠付出表示你是豐盛的,而你的豐盛意識會將這美好的感受顯化在現實生活中), 所以我決定開放兩個即將推出的曼陀羅分析測驗(定價NT$3500)的免費名額。只要您在九月十九日前捐贈世界和平會與九歌兒童劇團的2008兒童戲劇慈善義演台北市場次NT$1500(購票或直接捐款)以上,即可在本文以回復留言的方式提供你的大名、聯絡電話、捐款/購票日期,我就會與你聯絡會談時間。只有兩個名額,請大家熱烈響應公益活動喔!

兒童戲劇慈善義演網站:http://wpl.youthwant.com/queen/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和平會與九歌兒童劇團共同推動「守護情天娃娃計畫」已經邁入第4年了,從「東郭、獵人、狼」、「想飛的小孩」到「城隍爺傳奇」一路秉持著對孩子的愛,運用藝術的媒材,讓更多的家長與孩子藉由戲劇感受到愛的真誠與喜悅,也讓需要關注的情天娃娃受到更優質的照顧。

今年,世界和平會九歌兒童劇團再度攜手,選擇了改編自安徒生【雪后】的【雪后與魔鏡】,讓大小朋友一同走進寒冷的北歐國度,尋找那朵叫做「愛」的紅色玫瑰花…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覺察的路上,另一個讓我覺得很難面對卻也不得不承認的矛盾,就是我們創造了生命中的一切,包含了喜歡的與不喜歡的。洛依˙馬提納的說法是:如果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或是你得到的是你不想要的,這必然意味著你的某個部分想要經驗你所遭遇的事物。換句話說,無論你想要或是不想要的,當它出現在你的生命裡,那就意味著某個部分的你要它出現。

這個論點可能很難理解,更不容易接受。因為接受了這樣的說法,就更意味著要為一切負責任。但是回顧自己的生命,卻也驗證了這個論點。

小時候我受到氣喘的困擾,常常因此無法到學校,或參與一些劇烈活動。那時覺得自怨自艾,好恨自己身體怎麼那麼差。但是在陸陸續續的自我探索中,我意識到了一件事:生病是我讓自己休息的方法。兒時的我自我要求高,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但是身體有極限,內在的自己也會不滿,所以只好生病,以一種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法來讓自己休息(50%以上的氣喘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生病對我而言是件矛盾的事,雖然生病不舒服,但潛意識中卻期待生病,可以休息,可以得到父母的照顧。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當一對男女在距離地面遙遠且搖晃不安的吊橋上相遇時,因為產生的刺激、心跳加速、興奮等感受和戀愛的生理反應相似,所以會讓兩人將此生理反應解釋為「心動」而墜入愛河的機率大增。

這個實驗正好說明了意識的心如何創造出我們所經驗的世界。這對在吊橋上相遇的男女,在覺察到自己的生理反應及情緒變化,要怎麼為這種感覺貼上標籤,就成為影響後續行為的關鍵。如果認定這臉紅心跳是因為彼此吸引,未來兩人的發展空間就有許多可能。若解釋為這是走過吊橋的單純反應,這對男女大概就會錯身而過,永不再會。

我們在生活中每每有了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也容易用意識的心賦予意義,以理性思考的方式解釋為什麼自己有這樣的感受。但是從上述的實驗中可以很明白地看到,我們以為的解釋卻不一定是起因。倘若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都建立在這類的解釋與定義之中,那麼我們倒底活在怎樣虛幻的世界?佛家說一切是空,我們活在幻象裡,不也就是這個意思。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即便我深深相信,不斷的覺察,覺察自己也覺察世界,伴隨維持高頻的能量,是通往開悟的道路,但是仍有許多不想覺察或是自暴自棄的時候。第一次感受到覺察的辛苦,是完成義張訓練,協助新一批學員訓練時。那時與一些人意見不同,卻因為覺察到自己的憤怒,不想讓事情變得更難處理,而硬是將怒氣壓下,選擇了離開現場。事後忍不住難過地向訓練老師抱怨,如果根本不會去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也許當場跟別人嗆起來,就不會覺得那麼委屈。但是察覺到了,就必須為自己負責,做出當下覺得適合的選擇。

十幾年後的現在,回頭看看二十歲的自己,有些心疼與不捨。也因為成長了許多,明白二十歲的自己已經在當下做了那是最好的選擇。但若有機會修正,在覺察了自己的憤怒之後,現在的我會選擇表達不滿,以用比較圓融的方式。年輕時覺察的矛盾,在於注意自己的狀態之後反而不能隨心所欲,覺得綁手綁腳。但現在覺察的矛盾,卻也不同了。

現在面對覺察,感到最困難的挑戰,來自面對與接受真實的自己,同時放下過去。有時候,覺察到自己的黑暗面,以及自己想要隱藏躲避的部分,那份難以接受與看到自己真實面貌的恐懼,是大到讓人想以崩潰來逃避。而放下過去,放下昔日生存的幻像及信念,來接受事實,也常常是掙扎再掙扎。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相對於快樂的三個層次,我們也可以來觀察自己的意識狀態在哪裡?是否能引導我們邁向自己想要的快樂的層次.

在談意識狀態前,首先就要來說說什麼是意識.意識指的是我們利用自己的感官,知覺,情感感受,記憶,思考等等心理能力,來對於自己身心靈於外在世界交互的覺察與認識.(這樣講一定還很模糊,但是"意識"這個議題是大到可以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的,很難在一兩句話中解釋清楚.先這樣解釋,如果有想到更好的解釋再修改吧.)我們對於自己意識的了解與掌握程度,跟我們對快樂的掌握也有直接的關係.

相對於第一層次的快樂--競爭式的快樂,這個層次的意識狀態是"不知不覺".在這個意識狀態,人像是隨波逐流的漂浮物,受到家庭社會文化等等的影響而不自知.作出的決定與行為也往往不是自己內心所渴望,而是依外在世界的要求和價值為標準.因為所作所為是為他人,自己內在的需求難以滿足,也容易變得自願自嘆.對於不好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則傾向外在歸因.常會抱怨:都是某某某害的.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為了要讓情緒維持在平穩,並進一步達到歡喜自在,洛依‧馬提納這位縱橫自然醫學領域的大師,提出了一個關於快樂的理論,來解釋人人都想要的快樂的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顯示了人類進化的方向,當我們越能熟悉並覺查自己處於哪個層次並學習適當的方式,我們就可以選擇要不要改變在當下產生快樂的來源。

第一個層次是競爭式的快樂:這是以比較而產生的快樂感,當你覺得自己勝過他人,或是他人的遭遇比自己更慘的時候而產生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建築在外在條件上,也是把快樂的選擇依賴在事情的結果。

最近的新聞就報導了這樣的事件。同一條街上的商家為了競爭,而紛紛舉行促銷活動。商家A率先買一送一,商家B不甘示弱,打出了買一送二的優惠。商家A更不甘心了繼續推出買一送三,而商家B為了要打倒對方,不惜推出更多的優惠。這樣持續了一陣子,商家A的優惠已經推到買一送八,也終於讓商家B敗陣下來。但是早在買一送三的時候,雙方就已經沒有利潤可賺,但是為了鬥倒對方,仍舊賠了本地拼下去。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前幾天聽到一個故事。一位罹患癌症的女士去醫院看她的朋友,這位朋友因為車禍截肢,只剩下一隻腳。這位女士到了病房,看到朋友臉色不錯,就很開心地說:看到你的臉色這麼好,真是開心。這位朋友一聽當場氣往上衝,一把將被單掀開,露出剩下的一隻腳說:開心什麼?我只剩下一隻腳了,你沒看到嗎?女士平靜地笑了笑回答:你一定是覺得兩隻腳比一隻腳好。

這個故事很短,就停在這裡,但是讓我覺得很震撼。我不禁問了問自己,兩隻腳真的比較好嗎?還是因為我們一直習慣於兩隻腳的生活,周遭的人也這麼認為,所以兩隻腳才好,一隻腳就不能開心?那麼再會飛翔的動物眼裡,人類一定很悲慘,在能潛到水底世界的生物眼中,人類大概是總無法生存的物種。但是我們並不悲慘,也沒有因為不能潛水而活不下去。反之,我們人類發展了種種科技,讓原本不可能的成為可能。我們沒有讓自己終日活在不能飛翔不能潛水的悲苦中,而是發揮創造力,延伸許多可能。所以一隻腳的生活使否也可以過的快樂滿足?

我們似乎習慣於一些價值觀,但是當事情與這些價值不符時,是不是也可以快樂?例如擁有好車、賺大錢、交很多朋友、結婚生子、找一份熱門的工作、穩定的工作..........如果我的選擇不是這樣呢?我需要因為和一般的期待不同,或是跟一般人不同而感到不愉快嗎?我們是不是可以建立自己的信念,為自己覺得怎樣叫做快樂,即使這跟全世界的人都不一樣?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是從網路新聞上貼過來的文章,很理想化,但是也很真實,跟心理學上的觀點是相符的.大家參考看看.

哪些男人嫁不得  神父教妳七招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712/4/132rd.html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每一位會進入會談的當事人,都帶著不同的議題與煩惱。有人想處理的是兩性相處,有人想清楚自己是誰,有人困惑於與家人的關係之中,有人想要減輕現有的壓力。雖然議題不同,但都有個共通點,就是想要比現在快樂。快樂本是人人追尋的,達賴喇嘛也這麼說。你我都希望每天開開心心的過日子。但是為過著更為快樂的日子,你願意改變多少現在的習慣、信念、生活模式?

在那些短時間之內就有巨大轉變與成長的當事人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改變的意願。這些當事人往往面臨了很大的心理與精神挑戰,意識到自己若不改變就會失去最在意的。這時他們具有行動力,願意討論不同的想法,更積極地改變不適的行為模式。對這些人而言,在身心靈上面,他們都準備好要面臨變動了。而這絕對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對於變動帶來的未知,以及因為變動而需要我們去負起的責任,都可能帶著諸多的不願意與擔心。

很多人寧可繼續不快樂,而選擇不要改變。因為停留在現在的狀態是熟悉的,不需要面對無可預期的未來,可以繼續將不快樂的責任推到別的人事物身上,也不需要放棄原有的安逸。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寫了上一篇等待被拯救的公主與不知所措的王子之後,也想接著介紹這兩本書.這兩本書都是以故事的方式寫作,簡單好讀,卻也反映出作為男性與女性,我們習以為常的想法和期待如何影響了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這兩本書雖然分了男女之別,以不同性別的角色來訴說故事,但是目的並非讓兩性對峙.這兩本書想傳達的是同一個概念: 生而為人,我們都有內在的力量,也都有脆弱的一面. 無論男女, 面對自己的脆弱並看見力量,都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學習. 更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同時具有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這兩本書都很直得一讀. 以下的介紹摘自博客來網站. 

公主向前走 原文作者:Marcia Grad 譯者:葉彥君 出版社:方智 
內容簡介:
        總有一天,白馬王子會出現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一陣看到一個預告,是訪問李宗盛的感情世界。他提到了第一段婚姻中的點滴,而其中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當做妻子的在遇到生命中的困難,期待丈夫出來幫她度過時,卻不知道做丈夫的比她更為驚慌失措。

我不禁想,做為女性,我們被教育成什麼樣的人了?我們被教養成對伴侶懷有什麼樣的期待?那種等待王子出現,救我們脫離苦難的想像,似乎根深蒂固。也似乎預設了,只要是王子就會知道要怎麼辦。

李宗盛的話活生生地戳破了這個神話。在他那充滿才情、受到許多人崇拜的外表下,其實仍有一個擔心害怕、手足無措的內在。男性也許也被教育成負擔責任的那個角色,而在自己無能為力時卻難以承認。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暑假期間將再度舉辦曼陀羅分析工作坊, 時間從7月11日星期五7pm開始, 為持續八週每週三小時的課程.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來報名參加. 可以直接向文化推廣部報名: http://scedna.sce.pccu.edu.tw/webmarketnet/pay/ClassDetail.aspx?WebId=MS&ClassId=AA6797070

詳細的課程內容介紹, 請參考本網誌中的內容: http://www.wretch.cc/blog/Susan0904/28955428

這個課程有理論的介紹, 也有深度的自我探索, 及意識發展的過程. 如果你有任何問題, 也歡迎提出來.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晚上去做了個案, 有時候自己當當個案也很不錯, 整理了自己的心情, 也學習重新去看"罪惡感"這回事.

一直很習慣扮演照顧者的角色, 無論是在工作上, 家庭, 或是朋友相處上, 都是依照這個角色在行動. 這幾年一直覺得這個角色帶來的辛苦與壓力, 很想轉換, 想先照顧自己很是疲憊的心. 但是只要一踏出照顧者的角色, 總免不了伴隨著龐大的罪惡感. 為了這個罪惡感,讓自己不停地排回在停留與離開照顧者角色之間, 似乎比停留更為辛苦. 但是想要改變,就是因為停留在原有的角色中已不是我的選擇, 罪惡感也變得是自己的選擇中所要承擔的.

這麼形容"罪惡感"似乎有種喪氣的感覺, 不過今天有了新的觀點. 原來感受到"罪惡感"是表示自己正在心所嚮往的道路之上. 怎麼說呢?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在團體中帶了一個守護石的活動,邀請成員們為自己做一個可以守護自己、把擔憂和恐懼守護在內部的忘憂石。用的材料很簡單,圖畫紙、毛線、亮片、珠子等等。把圖畫紙捏成自己覺得適合的形狀,再加上裝飾,而成為一個對自己具有保護意義的作品。

這個活動背後的裡論,是基於我們的潛意識無法區分現實或是想像。當我們親手為自己做一個守護石時,我們越投入,潛意識就會越相信有這麼一個守護的力量存在,而可以感到安心。潛意識安穩了,我們也會安穩。在面對許多事件時,可以用更為客觀與平靜的態度面對。

我做的這個守護石以羽毛象徵天使的看顧,兩側的毛線綑綁象徵了將恐懼先捆在畫紙中、被守護住。綠色的藤蔓象徵來自然的力量與支持。再將粉紅色的心至於羽毛之間,象徵了「心」受到保護,也讓一旁的蝴蝶可以自在飛翔。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兩個本不錯的畫展,推薦大家去看看。一個是歷史博物館的米勒畫展,另一個則是故宮博物院的畢沙羅畫展。

喜歡米勒的晚禱更勝於拾穗,因為晚禱有種投入和感情濃重的感覺。米勒關心農工階級的人,繪出了許多這個階級的人們的生活,有種與人很接近的感覺。相關網站如下:http://www.udnmillet.com.tw/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去了尼泊爾一趟,帶著嚴重的腸胃炎回來,還有許許多多的想念,和說不出的感受。不知道大家對尼泊爾的印象是什麼?佛教國家、貧窮、還是神秘?從尼泊爾回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卻都不是上述的特點。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樹,是那一棵棵在乾涸的大地上盡情伸展,就彷彿一個自由成長的人一般的樹。無論在哪條路上,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樹,對稱、完整、根生地固,彷彿得到了世間最好的照顧。這似乎就是我對這個國家的感覺,雖然貧窮落後,卻可以自由成長。反觀台灣,雖然富裕方便又現代化,我卻常常有被限制住的感覺。


在觀光景點,總是有孩子乞討。也許是因為過了觀光季,我們這團成了唯一的目標。我不喜歡被包圍的感覺,卻無法討厭他們。這些孩子很多都沒上過學,卻可以用英文訴說家裡的貧窮和需要。乞討彷彿是他們的工作,所得著看上天的安排。在他們的眼光並沒有貧窮的悲哀或自卑,真的就像一份工作,就是好好地做。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西藏的曼陀羅,也就是沙壇城,是由喇嘛們以彩色的沙在藍色的底上繪製的。繪製的內容不外乎是諸佛菩薩的世界,或是某尊菩薩的象徵。藉由繪製的過程將祝福的能量帶入世間,與世人分享,期盼人間能成為淨土。心理學家容格引用來自西藏的「曼陀羅」這幾個字,來為自己所畫輪圓這種圖畫的方式命名。而喇嘛繪製沙壇城的方式也成為對曼陀羅有興趣者學習的對象,被應用在團體或是個別曼陀羅創作中,所繪製的內容也不再限於宗教層面。

在這裡找了一段喇嘛製作曼陀羅的影片,讓大家參考。這段影片從繪製前的儀式開始,包含了打草稿(很像小時候的尺規作圖)和喇嘛們怎麼使用裝沙的器具,一直到完成一幅曼陀羅。也許你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一些靈感。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繪製曼陀羅的一個很重要的過程是,當我們專注在創造之上,當我們注意內心的感受,並與自我連結,我們會進入一種類似冥想的狀態。這個狀態是平靜的,和諧的,讓我們可以靠近內在的智慧,並允許與生俱來的自性力量浮現出來。除了自己動手繪圖之外,欣賞用心繪製的曼陀羅也有類似的影響。當心靜了下來,許多外在的困擾也可以看得更清楚。選了兩段曼陀羅的影片,大家來欣賞看看。
這段影片的音樂不錯,可以靜靜聆聽並欣賞美麗的曼陀羅圖案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本我很喜歡的小書,雖然以兒童繪本的方式呈現,但是書中包含的溫暖、慈悲、以及無條件的愛,是無論兒童還是成人,都會被感動的。在失去信心,或是對於自己的價值和生命感到迷惘時,這本小書都給予我很大的支持。

故事開始於一個好奇的小靈魂,想要知道自己是誰。他知道自己是光,像個小蠟燭般和其他許許多多的美好靈魂一般,聚集成太陽,成為世界的光。但是他仍想探索自己,想經驗不同面貌的自己(就像我們一樣)。他與神有了對話,與其他的靈魂有了對話。最終,他帶著期待與祝福,去經驗他所選定的特質:寬恕。

不想透露太多細節,以免剝奪大家閱讀的樂趣。但是書中的一些話語,真的好溫暖、好感動: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紙」在藝術治療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最基本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藝術治療中的作品大多是在紙上呈現的。包括紙張的大小、顏色、材質,都會影響創作者的創作過程。自然,會被引發出什麼樣的情緒和潛意識的內容,也會隨著紙張的不同而有改變。

顏色
一般常用的畫紙顏色是白色,提供創作者完全的揮灑空間來創作與嘗試。但是不同顏色的畫紙,會帶來不同的感受。例如在繪製曼陀羅時常使用黑色的紙張,容易讓創作者進入超個人(transpersonal)的境界。因為黑色為底的畫紙暗示了與深層意識,或是與宇宙有關,而塗上的顏色就好像在虛無中的光芒,帶領我們進入內在自我的世界,也進入一個和更高力量相接穰的空間。而紅色的紙張,則容易引發與憤怒相關的情緒,也因為在紅色紙張上著色不易,會引起挫折感。藍色的紙張容易讓人聯想到大海,而激發出與海洋有關的創作。不過實務上,白色畫紙仍是最常被使用的,黑色也常出現,但其他顏色的紙張出現的時機較少,多半使用在拼貼畫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不同顏色的紙張創作,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歡迎大家一起來參予四月分與音樂相關的藝術心理講座。目前也正在與中壢社福館規劃進階課程中,預計在暑假推出,也歡迎大家屆時來參加。進階課程需要先上過目前開設的講座,五、六月會再開一次,不要錯過喔。

音樂響起-音樂聆聽與選擇
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音樂都與我們同在。廣播中流露的音符、路上車水馬龍的聲音、人們交談的嗡嗡聲、或是寂靜時心跳的聲音,無時無刻都交織在我們身旁,形成一首又一首的背景音樂。那麼什麼音樂適合我呢?在不同的活動中又可以運用什麼音樂來產生正面影響呢? 
4/26(六)09:00-12:00共計3小時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也可以直接到花草巫婆的網站購買樣生茶,替媽媽慶祝母親節,順便做公益
http://www.botanicalmagic.com.tw/html/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SDCDV&Category=127554 )

中央社/2008.04.09/翁翠萍/台北

  母親節將到,陪媽咪喝茶養生也可以做公益,五月三十一日以前,凡在世界和平會與花草巫婆「守護危機家庭」活動網頁 www.kidshelp.org.tw 消費,花草巫婆即響應愛心代替每位顧客捐贈五十元給世界和平會,以協助危機家庭。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臨終前,他最想見到的是在當兵的小兒子。小兒子是孩子之中最像他的,自我要求高,但是又過於善良。所以即便這孩子聰明有能力,他知道小兒子總是感到身上有很大的壓力。就像他一樣,因為自己的善良和責任感,在父親的期待之下,扛起家庭的重擔,卻也一生承受了無比的壓力。所以,在自己離開這個世界之前,他希望有機會告訴那孩子,放輕鬆一點,他並沒有對他有什麼要求。對這個最像他的孩子,這是在離開人世之前他唯一能做的。

只是他終沒是等到小兒子回來,便已撒手西歸。一切想對這孩子說的話,僅留在與一位老友的曾有的對話中。隨著這位老友的移民,這些話似乎也沒機會流傳到那孩子的耳中。

三十年就這樣過去了,當初失去父親的年青人已經成為業界的佼佼者。但是就如同他父親當年的掛念一般,他對自己的要求與責任心,讓他幾十年都活在痛苦中。即便在旁人眼中他已功成名就,他仍覺得愧對父親。無論賺再多的錢,或是有多高的位階,父親滿意嗎?是不是仍舊達不到他的期望呢?這樣的疑惑與不安驅使著他要不停的努力,三十年來發狂地投入工作。在不用工作的時候,他感受不到輕鬆,伴隨他的只有焦慮和不安。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常會被問到「這張圖畫是什麼意思」這樣的問題。我個人對於這樣尋求分析的問題,有時會覺得不知如何回答。因為所有分析圖畫的理論都只能當作參考,原創者的詮釋才是瞭解圖畫最重要的依據。不過分析的資料的確可以提供一些訊息,作為初步瞭解圖畫的方向。就這點而言,我想推薦這本由五南出版的「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

家庭動力繪畫是瞭解孩子主觀世界中的家庭互動的好工具,也是我常使用的方法。特別是第一次接觸的孩子,請他畫一張全家人在做什麼事的圖,馬上就可以知道他和家人的關係,以及許多的重要資料。這本書中有許多人想要學習的"什麼表示什麼"的解釋。例如地平線畫在哪裡有什麼意義。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來看看喔。

家庭動力圖的例子,則可以參考這裡。這是一個典型顯示家庭互動的例子。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生活緊張、壓力大,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我們的壓力到底有多大呢?美國學者Holmes & Rahe在七零年代就提出了生活事件與壓力指數量表,把壓力感做一個量化的比較。壓力感大就容易罹患因壓力而產生的疾病,例如癌症、氣喘、頭痛、頭昏、胸悶、胃潰瘍、便秘、長期疲勞等身體症狀,以及憂鬱、焦慮等心理的症狀。現在就來填填以下的壓力感量表,看看你的壓力到底有多大!!!


生活事件改變與疾病風險量表
請勾選在過去兩年內你個人經驗過的生活事件。如果你對同一事件有兩次或以上的經驗﹐在勾選欄寫下次數。在你完成此表後﹐將事件發生次數乘以壓力感﹐再將所有的勾選的壓力感數值相加寫於總壓力感欄內。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受害者的角色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包含我們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就讓自己扮演這個角色。例如在男女的關係中、工作職場上、家庭關係裡,其中一方都很容易成為受害者,有時候甚至關係中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我們所熟知的受害者,往往具有幾項特質:人際關係退縮、易有罪惡感、長期感到委屈、在分配任務時主動承擔較多的責任、合理化不公平的對待、覺得自己渺小......等等。受害者不ㄧ定是衣履躝姍、無力面對人生,有些受害者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與社會技巧。因為"受害者"是ㄧ種心態,ㄧ種相信自己不夠好、不足以受到尊重的心態。

你如何成為受害者
成為受害者的過程往往是奠基在一種「無可避免」的信念之下。也許是在還未有能力反抗之前,也許是覺得這麼做可以停止更多的傷害。例如年幼的孩子面對父母的要求,為了生存而必須臣服。或者是一位想要保護家人的母親,認為犧牲自己可以換得他人的平安。無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進入受害者的角色,每個人都有這樣共同的信念:這是我唯一可做的。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他一直問我,這樣的心理會談對他的問題有沒有幫助。而我盡力地跟他描述會談會發生的狀況、描述什麼叫做有用、描述許多人在會談中的經驗。但,我就是沒有告訴他,會談對他的問題有沒有用。

為什麼我不直接告訴他呢?我以為我說了,但是事後想想,我迴避了這個問題。我說的是可能會經驗到的事,可能的起伏,或是一般人常發生的狀況。我給自己的理由是作為一個治療師,我絕不希望個案依賴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所以我說了很多可能性,讓她自己去判斷,為自己做最好的決定。可是在仔細想想,卻發現我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部分——他來談的勇氣。

什麼時候他的勇氣被我忽略了?其實不是他的問題,而是我的問題。我的疑慮讓我把焦點從他身上轉移了,因為我不希望當我說了「這是有用的」,責任就落到我的身上,讓我成為唯一在努力的那個人。因為雖然我相信有用,我卻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會有同樣的療癒過程。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把這個blog的名稱從「自在心居」換成了「自在心境」,描述的部分也做了更改。

我發現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我所在意的文字和所要表達的想法會有不同,而這些都可以在自我介紹,或是文章的標題中看得出來。原本用「自在心居」,是因為自在是我追尋的,一定要用,而這各字則是為了一種家的感覺。我很喜歡一句英文「welcome home」,也就是歡迎回家的意思。這句話是在美國上音樂治療第一堂課時,老師對我說的話。那是一種感動,是被接納了、可以放鬆了、可以顯出自己本來面目的感覺。後來這位老師成為我的指引。每次踏入他的工作室,都有一種懷念的感覺,就像是終於回家了一樣。

但是執著在「居」這個字上,反而覺得怪怪的,但是放不下。似乎放了這個字,這裡就不是家了。不過境隨心轉,現在覺得心境是自在的,那便是處處是兒家。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個週末的六日我將在中壢市社福館舉辦藝術心理講座(四月底還有一次,都是不同主題),歡迎桃園附近的朋友一起來玩玩。當然,要是從別的縣市來的朋友也歡迎(先跟你說聲辛苦摟)。

藝術心理講座1:彩色人生
主辦單位:
世界和平會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許多人都在追求生命的完整,希望可以得到平靜與喜悅。但是即便他們看來似乎在作對的事,他們的生命仍舊一片混亂。

有位中年的女士這麼形容自己的生活:「我已經55歲了。我在十年前離了婚,因為我知道我們要的生活是不一樣的。我要追求心靈的成長與平靜,他只是在過日子。但是現在呢?我們離婚後他很快就再婚了,過得像一般人過的生活。我則是努力地做了很多事,我學瑜珈、冥想、念佛、到處去聽演講。可是這些事似乎也只有一點幫助而已。我好像還是不安,還是覺得自己少了什麼,真是失望透了。」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就習慣了委屈自己。當父母為了經濟的壓力爭吵,他會想「沒關係,我來承擔吧。」.於是從十幾歲開始,他就半工半讀,是著幫家裡減少一些經濟壓力。當兄弟姊妹覺得父母不公平,他會想「沒關係,我可以受點委屈。」所以他會擋在兄弟姊妹之前,承受父母不公平的對待。求學的時候,當同學想偷懶或佔他便宜,他會想「沒關係,我認了,事情過去就好。」當工作上受到上司指責,他會想「沒關係,我委屈點被罵,大家和平相處就好。」他的出發點是單純的,只是想說委屈點沒關係,反正自己受得了。他覺得犧牲一些,大家能趕快恢復平靜而不再傷神,是值得的。

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覺得自己受不住。他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再多一絲絲壓力,自己就會瀕臨崩潰?那些「沒關係」的想法再也不能說服自己,因為真的有關係。他會睡不著,會時時感到不安,覺得眼淚隨時都要奪框而出。如果可以的話,他想對著所有人大喊:「我受不了!我委屈了那麼久,你們從來就沒有人在意,從來從來就沒有!」


他開始回頭看自己的過去,想知道自己的付出到底值不值得。但是他發現,原以為委屈自己可以為大家帶來的平靜與幸福並沒有發生。跟他要錢的繼續要,會爭吵的繼續爭吵,佔他便宜的也繼續這麼做。他迷惘了,付出了那麼多,讓自己的需求壓抑到不能再小,身邊的人並沒有更滿意。更可怕的是,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當他撐不下的時候,大家給他的眼光是懷疑的。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知名的曼陀羅學者Judith Cornell博士,在她的書中提出了創作曼陀羅的幾個原因,在這邊介紹給大家看看:

‧因為其具有新生與療癒的能力來開啟隱藏的內在心理狀態。繪畫時產生的類似冥想的狀態,可以讓我們開放心靈以接納無條件的愛帶來的療癒。

‧因為其具有安撫和放鬆身心的效果,讓我們對於療癒更具信心。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最近的工作坊中,注意到有些人會因為對於提供的媒材不熟悉,而不嘗試這些材料帶來的效果。這讓我覺得有些可惜,所以就來介紹一下一些常使用的材料,讓大家先認識認識,下次有機會接觸的時候,就會覺得比較親切啦。
彩色鉛筆
彩色鉛筆的筆觸細緻,容易控制,可以描繪細膩的圖畫。但是在藝術治療的使用較少,因為當筆觸越細,人們會下意識地越在意自己的表現,容易陷入評判與挫折感。而且彩色鉛筆較難以表達出強烈鮮明的效果,在大範圍作畫的時候會花很多時間。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繪畫是件很隨性的事,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拿出紙筆就畫起來。畫曼陀羅也是一樣,一張紙一枝筆,畫個圓,就可以開始了。在這裡所使用得方式、材料,或是畫紙大小都可以依你的需求更改。然而以下的方式和材料的準備,可以說是入門的方法,也比較適合引動心理層面的意象。
 
材料:四開白色圖畫紙、蠟筆(建議使用24色以上)、色筆、粉彩、圓規(或可以畫圓的東西)

作法: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然後,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在眼淚掉落的地上長出了一朵奇幻的花朵,它的樣子和花園中的任何一朵花都不一樣。它有著纖長翠綠的葉子,在葉子的中央有著一朵金黃色的杯狀花朵。它是如此地美麗,以致於小兔子忘了要繼續哭泣,而靜靜地看著它。不一會兒,花朵慢慢張開,一位仙子就站在那兒。
她大概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仙子了,她的衣服是由珍珠和露水製成,她的頸上與髮間有著美麗的花環,而她的臉龐就像是最完美的花朵一般。她靠近小兔子,將他抱進懷裡,親吻他那因眼淚而便得潮濕的絨布鼻子。

「小兔子」她說,「你不知道我是誰嗎?」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age002.jpg
在今天二二八紀念日的一天,也許沒有比介紹這本書更適合的了。看這本書的感覺很特別,一方面難以想像現在仍有種族屠殺的事情(事實上,在非洲、巴西、巴基斯坦等地,這樣的事情仍一直在發生),另一方面,更難以想像作者是如何找到寬恕的力量。要說心得,我想就是震撼。「寬恕」這兩個字是各種古老智慧、勸世警與、或勉勵人時常講的話,但是又怎麼能真正找到有人在遭遇悲慘之後還能這麼說呢?但是作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果不選擇寬恕,也難以想像倖存下來的日子要怎麼過。難以用自己的語言來說什麼,所以就把資料都貼上了。我想,我們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有些感動、有些學習吧。

寬恕,我唯一能做的─—種族滅絕的倖存者告白
張老師文化2007年5月2日出版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 sit silent
I sit mourning
I sit listless all the day
I’ve mostly lost the voice to speak
And any words to say except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心理治療師William Worden用「哀悼」這兩個字來描述悲傷中主動、努力的部分。他認為哀悼有四項基本的任務,悲傷的人必須履行這些任務後才能完成哀悼過程。

任務一:接受失落的事實
遠在我們的心能夠接收死亡的事實之前,我們的身體和想像力持續活著,就好像死亡不曾發生過。我們可能會聽見逝者的聲音,感覺到他的碰觸,覺得他們正坐在那張熟悉的椅子上。我們可能會為他們準備特別的食物,或是習慣想告訴他們今天發生的事。每次我們發現找不到他們,我們就更深一層感受到他們已經不在了。這種緩慢認識到他們已經不在的過程就是哀悼的第一個任務。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悲傷(Grief),或是哀悼,是一個泛指失落發生時的情緒、思想、行為的詞。會引起悲傷反應的失落包含各式各樣的失去,例如親朋好友的死亡、分離、離婚、失戀、分手、遺失重要物品、寵物的死亡或送養、失去工作、墮胎、失去身體的部分器官等等,都會讓人有悲傷的反應。也可以說生活中的改變,就會引發悲傷。然而依據失落的對象事件的不同,悲傷反應的強度和時間也會不ㄧ樣。就以死亡來說,若我們失去的是至親好友,所需要的悲傷時間就可能比失去ㄧ位工作上不大熟的同事要來的長。突發的失落,例如意外死亡、自殺、或是無預期的分手,因為難以接受,也可能會引發較強烈的情緒。相對來說,合乎預期且關係較為淡薄的失落,帶來的悲傷通常較小。

悲傷的反應大致上可以分成三類,情緒、認知,與行為:

在情緒上,悲傷的人ㄧ開始往往會有震驚、麻木、難以相信、或是不知所措的感覺,因為失落發生時我們仍需花時間處理,故ㄧ開始未必會感到難以承受。接下來,傷心、痛苦的感覺會慢慢湧現。有些人會覺得憤怒生氣,質疑老天,或是相關的醫護人員。有些人會覺得自責,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才使得這個失落發生。對某些人而言就好像經驗了情緒雲霄飛車,有時好好的,下一秒卻跌入谷底。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依失落的不同和經驗的人的不同而有差別。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Feb 18 Mon 2008 22:46
  • 無常

想不到比「無常」這兩個字更適合形容這一陣發生的事。這個年,不好過。

一個星期之內家族中失去了三個生命,包括了我最疼愛的貓寶貝,以及兩位老人家。兩日之中奔波了五六百公里,為了安排後事,及參與告別式。我雖然很快地接受了事實,思念和傷心卻仍需要靠時間才能漸漸化去。

我一直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雖然不明白為什麼生命剎那間就消逝,甚至有點氣憤,卻也感謝上天的安排,至少這一切混亂是發生在我休假的期間,才能安安心心地處理完所有事,還有一些些時間發呆、流淚。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曼陀羅在各個文化當中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但是直到二十世紀初,才經由容格介紹到西方心理學。

容格的自傳《回憶‧夢‧省思》一書中,容格提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時,曼陀羅繪畫是使他能夠從自己黑暗中走出來的主要事件。在1918~1919年之間,容格畫下他的第一幅曼陀羅。此後的一年,每天早晨在筆記本上畫下一個圓形圖形成了他例行的功課。最初容格並不清楚這些圓形圖形代表了什麼意義,然而在一次事件中,他注意到曼陀羅反映了他當下的心理狀態。

某一天容格畫了一幅與之前作品大不相同的曼陀羅,在這幅作品中有著明顯的不對稱,周邊也有明顯的斷裂。當時容格正經歷自我的刺激與不協調,掙扎在偏執與謙卑之間。他發現這張曼陀羅作品正反映了當下的狀態,也慢慢地瞭解到曼陀羅其實是揭露自我狀態的方法,在圖畫中包含著許多密碼,透過我們的直覺與潛意識的運作呈現在畫紙上。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在書店看到這本書了,趕快回來報給大家知道。

「曼陀羅小宇宙」是「曼陀羅創造天地」的再版,內容都一樣,但是多了幾篇序言,包含我的好朋友premal也為本書再版寫序。不過可能才剛出版,在網路書店上還看不到。

這本書介紹了作者如何進入曼陀羅繪畫的心路歷程,當然也介紹了相關的知識。亦包含許多人都十分有興趣的曼陀羅繪畫中顏色與圖形的意義,以及大圓系統12階段(這12階段已於1997年由大圓系統的創建者增加為13階段)。我相信這本書對許多想瞭解曼陀羅的人都有很大的助益。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各標題是一本小說的名字,沒看過這本小說,可是我好喜歡這句話。

慢慢來指的是按步就班,隨順宇宙之流,讓事情以它本有的速度完成。就好像一粒種子種下土中,需要適當的時間、養分,才能慢慢成長。如果這粒種子需要10日方能發芽,你硬是在第8日要它冒出土,那不是逆著這種子的意願嗎?就好像揠苗助長,苗是在短時間之內長高了,可也吸收不到養分而乾枯。於是農夫需要從頭再來一次,方能有所收成。

現代人忙碌成性,似乎什麼事情都要比快,但是"快"的背後的意義卻常被忽略。想快,暗示了對此事的焦慮與不安,似乎要儘快地度過,才能逃離這份焦急帶來的恐慌感。可是在逃離的時候,卻容易取險道、抄捷徑,反而可能種下了延遲時間的因。

elvin1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